centos中安装oneinstack遇到的问题总结

安装oneinstack时,在进行到Nginx安装的过程中出现错误

make[2]: Leaving directory `/oneinstack/oneinstack/src/openssl-1.1.1g’
make[1]: Leaving directory `/oneinstack/oneinstack/src/nginx-1.18.0′
make: *** [build] Error 2
Nginx install failed, Please Contact the author!

这是因为系统缺少必要的工具和依赖包,工具有gcc,gcc-c++。依赖包有 pcre-devel ,zlib-devel,openssl-devel  这些通过yum安装即可。安装完成后重新进行oneinstack的安装配置,就没有问题了。

yum -y install gcc gcc-c++  make automake autoconf kernel-devel ncurses-devel libxml2-devel openssl-devel curl-devel libjpeg-devel 
libpng-devel  pcre-devel libtool-libs freetype-devel gd zlib-devel file bison patch mlocate flex diffutils   readline-devel glibc-devel 
glib2-devel bzip2-devel gettext-devel libcap-devel libmcrypt-devel cmake

Linux 云服务器 buff/cache 占用过多

在Linux下经常会遇到buff/cache内存占用过多问题,尤其是使用云主机的时候最严重,由于很多是虚拟内存,因此如果buff/cache占用过大的,free空闲内存就很少。

普通机器:total=used+free
虚拟机器:total=used+free+buff/cache

1、手动解决

依次运行以下命令:

sync
echo 1 > 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echo 2 > 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echo 3 > 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
注意:在执行这三条命令之前一定要先执行sync命令(描述:sync 命令运行 sync 子例程。如果必须停止系统,则运行sync 命令以确保文件系统的完整性。sync 命令将所有未写的系统缓冲区写到磁盘中,包含已修改的 i-Node、已延迟的块 I/O 和读写映射文件)

2、定时任务

新建 shell 脚本 clear.sh 直接复制我下面的即可

#!/bin/bash
used=`free -m | awk 'NR==2' | awk '{print $3}'`
free=`free -m | awk 'NR==2' | awk '{print $4}'`
echo "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" >> /home/jobs/log.log
date >> /home/jobs/log.log
echo "Memory usage before | [Use:${used}MB][Free:${free}MB]" >> /home/jobs/log.log
if [ $free -le 60000 ] ; then
        sync && echo 1 > 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        sync && echo 2 > 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        sync && echo 3 > /proc/sys/vm/drop_caches
        used_ok=`free -m | awk 'NR==2' | awk '{print $3}'`
        free_ok=`free -m | awk 'NR==2' | awk '{print $4}'`
        echo "Memory usage after | [Use:${used_ok}MB][Free:${free_ok}MB]" >> /home/jobs/log.log
        echo "OK" >> /home/jobs/log.log
else
        echo "Not required" >> /home/jobs/log.log
fi
exit 1

加入定时任务

crontab -e #编辑当前用户定时任务
#输入:*/1 * * * * sh opt/anso/jobs/clear.sh 保存
crontab -l #查看是否创建成功
service crond restart #重启crond服务
service crond status #查看crond服务是否重启成功

linux 局域网内文件传送

Linux scp命令用于Linux之间复制文件和目录,具体如何使用这里好好介绍一下,从本地复制到远程、从远程复制到本地是两种使用方式。这里有具体举例:

==================

Linux scp 命令

==================

scp 可以在 2个 linux 主机间复制文件;

命令基本格式:

scp [可选参数] file_source file_target

======

从 本地 复制到 远程

======

* 复制文件:

* 命令格式:

scp local_file remote_username@remote_ip:remote_folder

或者

scp local_file remote_username@remote_ip:remote_file

或者

scp local_file remote_ip:remote_folder

或者

scp local_file remote_ip:remote_file

第1,2个指定了用户名,命令执行后需要再输入密码,第1个仅指定了远程的目录,文件名字不变,第2个指定了文件名;

第3,4个没有指定用户名,命令执行后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,第3个仅指定了远程的目录,文件名字不变,第4个指定了文件名;

* 例子:

scp /home/space/music/1.mp3 root@www.cumt.edu.cn:/home/root/others/music

scp /home/space/music/1.mp3 root@www.cumt.edu.cn:/home/root/others/music/001.mp3

scp /home/space/music/1.mp3 www.cumt.edu.cn:/home/root/others/music

scp /home/space/music/1.mp3 www.cumt.edu.cn:/home/root/others/music/001.mp3

* 复制目录:

* 命令格式:

scp -r local_folder remote_username@remote_ip:remote_folder

或者

scp -r local_folder remote_ip:remote_folder

第1个指定了用户名,命令执行后需要再输入密码;

第2个没有指定用户名,命令执行后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;

* 例子:

scp -r /home/space/music/ root@www.cumt.edu.cn:/home/root/others/

scp -r /home/space/music/ www.cumt.edu.cn:/home/root/others/

上面 命令 将 本地 music 目录 复制 到 远程 others 目录下,即复制后有 远程 有 ../others/music/ 目录

======

从 远程 复制到 本地

======

从 远程 复制到 本地,只要将 从 本地 复制到 远程 的命令 的 后2个参数 调换顺序 即可;

例如:

scp root@www.cumt.edu.cn:/home/root/others/music /home/space/music/1.mp3

scp -r www.cumt.edu.cn:/home/root/others/ /home/space/music/

最简单的应用如下 :

scp 本地用户名 @IP 地址 : 文件名 1 远程用户名 @IP 地址 : 文件名 2

[ 本地用户名 @IP 地址 :] 可以不输入 , 可能需要输入远程用户名所对应的密码 .

可能有用的几个参数 :

-v 和大多数 linux 命令中的 -v 意思一样 , 用来显示进度 . 可以用来查看连接 , 认证 , 或是配置错误 .

-C 使能压缩选项 .

-P 选择端口 . 注意 -p 已经被 rcp 使用 .

-4 强行使用 IPV4 地址 .

-6 强行使用 IPV6 地址 .

Linux scp命令的使用方法应该可以满足大家对Linux文件和目录的复制使用了。

iptables查看、开放、删除端口、保存设置

iptables选项

-t<表>:指定要操纵的表;
-A:向规则链中添加条目;
-D:从规则链中删除条目;
-i:向规则链中插入条目;
-R:替换规则链中的条目;
-L:显示规则链中已有的条目;
-F:清楚规则链中已有的条目;
-Z:清空规则链中的数据包计算器和字节计数器;
-N:创建新的用户自定义规则链;
-P:定义规则链中的默认目标;
-h:显示帮助信息;
-p:指定要匹配的数据包协议类型;
-s:指定要匹配的数据包源ip地址;
-j<目标>:指定要跳转的目标;
-i<网络接口>:指定数据包进入本机的网络接口;
-o<网络接口>:指定数据包要离开本机所使用的网络接口。

查看防火墙规则

# iptables -L -n -v

增加防火墙规则:开放指定的端口

iptables -A INPUT -s 127.0.0.1 -d 127.0.0.1 -j ACCEPT               #允许本地回环接口(即运行本机访问本机)
iptables -A INPUT -m state --state ESTABLISHED,RELATED -j ACCEPT    #允许已建立的或相关连的通行
iptables -A OUTPUT -j ACCEPT         #允许所有本机向外的访问
iptables -A INPUT -p tcp --dport 22 -j ACCEPT    #允许访问22端口
iptables -A INPUT -p tcp --dport 80 -j ACCEPT    #允许访问80端口
iptables -A INPUT -p tcp --dport 21 -j ACCEPT    #允许ftp服务的21端口
iptables -A INPUT -p tcp --dport 20 -j ACCEPT    #允许FTP服务的20端口
iptables -A INPUT -j reject       #禁止其他未允许的规则访问
iptables -A FORWARD -j REJECT     #禁止其他未允许的规则访问

删除已添加的iptables规则

将所有iptables以序号标记显示,执行:
# iptables -L -n --line-numbers

比如要删除INPUT里序号为2的规则,执行:
# iptables -D INPUT 2

屏避IP

# iptables -I INPUT -s 123.45.6.7 -j DROP       #屏蔽单个IP的命令
# iptables -I INPUT -s 123.0.0.0/8 -j DROP      #封整个段即从123.0.0.1到123.255.255.254的命令
# iptables -I INPUT -s 124.45.0.0/16 -j DROP    #封IP段即从123.45.0.1到123.45.255.254的命令
# iptables -I INPUT -s 123.45.6.0/24 -j DROP    #封IP段即从123.45.6.1到123.45.6.254的命令是

保存iptables更改

最后一部最重要,iptables规则全部输入完成后,都要进行一次保存,否则重启后还是原来的规则。

/etc/rc.d/init.d/iptables save
//或者
service iptables save

nginx简单负载均衡配置,包括http和https(这里以俩台服务器做演示)

貌似好久没有更新文章了…实在是忙呐 今天就nginx负载转发配置写个简单流程配置,以做记录

俩台服务器为例子

其实https转发也基本和80类似   你每个nginx都需要加ssl证书 转发机nginx监听443端口即可  其他机子没有必要

A服务器 192.168.1.1     做为主转发服务器   同时转发给自己

B服务器 192.168.1.2

A服务器配置如下

#nginx服务器负载模块
upstream  www{
     server 192.168.1.1:8081 weight=10 fail_timeout=60s max_fails=10;
     server 192.168.1.2:8082 weight=10 fail_timeout=60s max_fails=10;
}

server {
    listen 80;           #监听80   也可以443
    server_name xxx.com  #主域名
    root /data/wwwroot/;
    index index.html index.htm index.php;
    #如果监听443需要加证书路径 配置等
    location / {
        proxy_pass http://www/;    #这里注意的是 如果你是https 443端口 一定要写成proxy_pass https://www/;
        proxy_connect_timeout 2s;
        proxy_set_header Host   $host;
    }
}
#处理转发给自己的请求
server {
 listen 8081; 
 server_name 192.168.1.1
 root /data/wwwroot/;
 index index.html index.htm index.php;
 #如果监听443需要加证书路径 配置等
 location / {
    #这里配置省略
 }
}

B服务器配置如下

#处理A服务器转发给自己的请求
server {
 listen 8082; 
 server_name 192.168.1.2
 root /data/wwwroot/;
 index index.html index.htm index.php;
 #如果监听443需要加证书路径 配置等
 location / {
    #这里配置省略
 }
}

这里其实简单的负载就做好了,大家可以在网站目录俩台服务器放不同的内容输出,就可以看到效果啦

llinux中df和du磁盘空间不一致的问题

最近有台服务器磁盘报警的时候,我上去看是日志满了,然后删除了日志后,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使用df -h 发现磁盘是满的,然后使用du -h 发现并没有大文件占满,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

原因:

du -h
du -sh命令通过将指定文件系统路径下所有的目录、符号链接、文件使用的块数累加起来得到总块数以及总大小。它会遍历这个目录,针对所有真实存在的文件、目录等汇总,给出最终结果

df -h
首先,获取这个文件的文件句柄,这是会判断这个文件是否存在!
然后,程序所有的写入操作仅仅使用文件句柄,而不再关注具体文件是否存在!Linux中允许对一个正在写入的文件进行删除RM或者移动MV。应用程序获取句柄,就直接指向到了磁盘位置,到了数据块的级别上进行写入了,不再检查数据块所属的文件是否存在。这时候的写入,对于其他人,由于访问的入口–文件–不存在了,所以是看不到其写入的内容的!

解决方案:

lsof -n | grep deleted

找到打开的但被删除的文件,然后找到使用这个文件的服务重新启动就可以了。这个时候再用df -h 去查看磁盘空间已经正常了。

Linux下安装MongoDB及简单操作

Mongo DB是一种非关系型数据库(nosql),很好的实现了面向对象的思想(OO思想),在Mongo DB中 每一条记录都是一个Document对象。Mongo DB最大的优势在于所有的数据持久操作都无需开发人员手动编写SQL语句,直接调用方法就可以轻松的实现CRUD操作。

下载地址:http://www.mongodb.org/downloads

我这里虚拟机是64位得,所以我下了64位版本。

然后创建安装所需要的目录

#移动压缩包到安装目录
mv mongodb-linux-x86_64-3.2.11.tgz /usr/local/      
#解压目录
tar -zxvf mongodb-linux-x86_64-3.2.11.tgz 
#移动目录
mv mongodb-linux-x86_64-3.2.11 mongodb
#删除压缩包
rm -rf mongodb-linux-x86_64-3.2.11.tgz 
#进入目录
cd mongodb/
[root@localhost mongodb]# mkdir db #创建存放数据库目录
[root@localhost mongodb]# mkdir logs #创建日志目录
#然后直接执行bin下的安装文件 指定目录
./bin/mongod -dbpath=/usr/local/mongodb/data/ --logpath=/usr/local/mongodb/logs/mongodb.log --logappend
#执行命令 查看是否安装成功
netstat -nutlp

qq%e6%88%aa%e5%9b%be20161129225340
如果看到如图进程,说明已经安装成功,步骤比较简单,一般不会出现什么错误。

最后备注一下基本操作命令:

MongoDB数据库基本用法
 
show dbs:显示数据库列表 
show collections:显示当前数据库中的集合(类似关系数据库中的表) 
show users:显示用户
use <db name>:切换当前数据库,这和MS-SQL里面的意思一样 
db.help():显示数据库操作命令,里面有很多的命令 
db.foo.help():显示集合操作命令,同样有很多的命令,foo指的是当前数据库下,一个叫foo的集合,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命令 
db.foo.find():对于当前数据库中的foo集合进行数据查找(由于没有条件,会列出所有数据) 
db.foo.find( { a : 1 } ):对于当前数据库中的foo集合进行查找,条件是数据中有一个属性叫a,且a的值为1
MongoDB没有创建数据库的命令,但有类似的命令。
如:如果你想创建一个“myTest”的数据库,先运行use myTest命令,之后就做一些操作(如:db.createCollection('user')),这样就可以创建一个名叫“myTest”的数据库。
数据库常用命令
 
1、Help查看命令提示
 help
 db.help();
 db.yourColl.help();
 db.youColl.find().help();
 rs.help();
2、切换/创建数据库
 use yourDB; 当创建一个集合(table)的时候会自动创建当前数据库
3、查询所有数据库
 show dbs;
4、删除当前使用数据库
 db.dropDatabase();
5、从指定主机上克隆数据库
 db.cloneDatabase(“127.0.0.1”); 将指定机器上的数据库的数据克隆到当前数据库
6、从指定的机器上复制指定数据库数据到某个数据库
 db.copyDatabase("mydb", "temp", "127.0.0.1");将本机的mydb的数据复制到temp数据库中
7、修复当前数据库
 db.repairDatabase();
8、查看当前使用的数据库
 db.getName();
 db; db和getName方法是一样的效果,都可以查询当前使用的数据库
9、显示当前db状态
 db.stats();
10、当前db版本
 db.version();
11、查看当前db的链接机器地址
 db.getMongo();
 
Collection聚集集合
 
1、创建一个聚集集合(table)
 db.createCollection(“collName”, {size: 20, capped: 5, max: 100});
2、得到指定名称的聚集集合(table)
 db.getCollection("account");
3、得到当前db的所有聚集集合
 db.getCollectionNames();
4、显示当前db所有聚集索引的状态
 db.printCollectionStats();
 
用户相关
 
1、添加一个用户
 db.addUser("name");
 db.addUser("userName", "pwd123", true); 添加用户、设置密码、是否只读
2、数据库认证、安全模式
 db.auth("userName", "123123");
3、显示当前所有用户
 show users;
4、删除用户
 db.removeUser("userName");
 
其他
 
1、查询之前的错误信息
 db.getPrevError();
2、清除错误记录
 db.resetError();
 
查看聚集集合基本信息
 
1、查看帮助 db.yourColl.help();
2、查询当前集合的数据条数 db.yourColl.count();
3、查看数据空间大小 db.userInfo.dataSize();
4、得到当前聚集集合所在的db db.userInfo.getDB();
5、得到当前聚集的状态 db.userInfo.stats();
6、得到聚集集合总大小 db.userInfo.totalSize();
7、聚集集合储存空间大小 db.userInfo.storageSize();
8、Shard版本信息 db.userInfo.getShardVersion()
9、聚集集合重命名 db.userInfo.renameCollection("users"); 将userInfo重命名为users
10、删除当前聚集集合 db.userInfo.drop();
 
聚集集合查询
 
1、查询所有记录
db.userInfo.find();
相当于:select* from userInfo;
默认每页显示20条记录,当显示不下的情况下,可以用it迭代命令查询下一页数据。注意:键入it命令不能带“;”
但是你可以设置每页显示数据的大小,用DBQuery.shellBatchSize= 50;这样每页就显示50条记录了。
 
2、查询去掉后的当前聚集集合中的某列的重复数据
db.userInfo.distinct("name");
会过滤掉name中的相同数据
相当于:select distict name from userInfo;
 
3、查询age = 22的记录
db.userInfo.find({"age": 22});
相当于: 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= 22;
 
4、查询age > 22的记录
db.userInfo.find({age: {$gt: 22}});
相当于: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>22;
 
5、查询age < 22的记录
db.userInfo.find({age: {$lt: 22}});
相当于: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<22;
 
6、查询age >= 25的记录
db.userInfo.find({age: {$gte: 25}});
相当于: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>= 25;
 
7、查询age <= 25的记录
db.userInfo.find({age: {$lte: 25}});
 
8、查询age >= 23 并且 age <= 26
db.userInfo.find({age: {$gte: 23, $lte: 26}});
 
9、查询name中包含 mongo的数据
db.userInfo.find({name: /mongo/});
//相当于%%
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name like ‘%mongo%';
 
10、查询name中以mongo开头的
db.userInfo.find({name: /^mongo/});
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name like ‘mongo%';
 
11、查询指定列name、age数据
db.userInfo.find({}, {name: 1, age: 1});
相当于:select name, age from userInfo;
当然name也可以用true或false,当用ture的情况下河name:1效果一样,如果用false就是排除name,显示name以外的列信息。
 
12、查询指定列name、age数据, age > 25
db.userInfo.find({age: {$gt: 25}}, {name: 1, age: 1});
相当于:select name, age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>25;
 
13、按照年龄排序
升序:db.userInfo.find().sort({age: 1});
降序:db.userInfo.find().sort({age: -1});
 
14、查询name = zhangsan, age = 22的数据
db.userInfo.find({name: 'zhangsan', age: 22});
相当于: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name = ‘zhangsan' and age = ‘22';
 
15、查询前5条数据
db.userInfo.find().limit(5);
相当于:selecttop 5 * from userInfo;
 
16、查询10条以后的数据
db.userInfo.find().skip(10);
相当于: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id not in (
selecttop 10 * from userInfo
);
 
17、查询在5-10之间的数据
db.userInfo.find().limit(10).skip(5);
可用于分页,limit是pageSize,skip是第几页*pageSize
 
18、or与 查询
db.userInfo.find({$or: [{age: 22}, {age: 25}]});
相当于:select *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= 22 or age = 25;
 
19、查询第一条数据
db.userInfo.findOne();
相当于:selecttop 1 * from userInfo;
db.userInfo.find().limit(1);
 
20、查询某个结果集的记录条数
db.userInfo.find({age: {$gte: 25}}).count();
相当于:select count(*) from userInfo where age >= 20;
 
21、按照某列进行排序
db.userInfo.find({***: {$exists: true}}).count();
相当于:select count(***) from userInfo;
 
索引
 
1、创建索引
db.userInfo.ensureIndex({name: 1});
db.userInfo.ensureIndex({name: 1, ts: -1});
 
2、查询当前聚集集合所有索引
db.userInfo.getIndexes();
 
3、查看总索引记录大小
db.userInfo.totalIndexSize();
 
4、读取当前集合的所有index信息
db.users.reIndex();
 
5、删除指定索引
db.users.dropIndex("name_1");
 
6、删除所有索引索引
db.users.dropIndexes();
 
修改、添加、删除集合数据
 
1、添加
db.users.save({name: ‘zhangsan', age: 25, ***: true});
添加的数据的数据列,没有固定,根据添加的数据为准
 
2、修改
db.users.update({age: 25}, {$set: {name: 'changeName'}}, false, true);
相当于:update users set name = ‘changeName' where age = 25;
 
db.users.update({name: 'Lisi'}, {$inc: {age: 50}}, false, true);
相当于:update users set age = age + 50 where name = ‘Lisi';
 
db.users.update({name: 'Lisi'}, {$inc: {age: 50}, $set: {name: 'hoho'}}, false, true);
相当于:update users set age = age + 50, name = ‘hoho' where name = ‘Lisi';
 
3、删除
db.users.remove({age: 132});
 
4、查询修改删除
db.users.findAndModify({
 query: {age: {$gte: 25}}, 
 sort: {age: -1}, 
 update: {$set: {name: 'a2'}, $inc: {age: 2}},
 remove: true
});
 
db.runCommand({ findandmodify : "users", 
 query: {age: {$gte: 25}}, 
 sort: {age: -1}, 
 update: {$set: {name: 'a2'}, $inc: {age: 2}},
 remove: true
});
update 或 remove 其中一个是必须的参数; 其他参数可选。
参数
详解
默认值
query
查询过滤条件
{}
sort
如果多个文档符合查询过滤条件,将以该参数指定的排列方式选择出排在首位的对象,该对象将被操作
{}
remove
若为true,被选中对象将在返回前被删除
N/A
update
一个 修改器对象
N/A
new
若为true,将返回修改后的对象而不是原始对象。在删除操作中,该参数被忽略。
false
fields
参见Retrieving a Subset of Fields (1.5.0+)
All fields
upsert
创建新对象若查询结果为空。 示例 (1.5.4+)
false
 
语句块操作
 
1、简单Hello World
print("Hello World!");
这种写法调用了print函数,和直接写入"Hello World!"的效果是一样的;
 
2、将一个对象转换成json
tojson(new Object());
tojson(new Object('a'));
 
3、循环添加数据
> for (var i = 0; i < 30; i++) {
... db.users.save({name: "u_" + i, age: 22 + i, ***: i % 2});
... };
这样就循环添加了30条数据,同样也可以省略括号的写法
> for (var i = 0; i < 30; i++) db.users.save({name: "u_" + i, age: 22 + i, ***: i % 2});
也是可以的,当你用db.users.find()查询的时候,显示多条数据而无法一页显示的情况下,可以用it查看下一页的信息;
 
4、find 游标查询
>var cursor = db.users.find();
> while (cursor.hasNext()) { 
 printjson(cursor.next()); 
}
这样就查询所有的users信息,同样可以这样写
var cursor = db.users.find();
while (cursor.hasNext()) { printjson(cursor.next); }
同样可以省略{}号
 
5、forEach迭代循环
db.users.find().forEach(printjson);
forEach中必须传递一个函数来处理每条迭代的数据信息
 
6、将find游标当数组处理
var cursor = db.users.find();
cursor[4];
取得下标索引为4的那条数据
既然可以当做数组处理,那么就可以获得它的长度:cursor.length();或者cursor.count();
那样我们也可以用循环显示数据
for (var i = 0, len = c.length(); i < len; i++) printjson(c[i]);
 
7、将find游标转换成数组
> var arr = db.users.find().toArray();
> printjson(arr[2]);
用toArray方法将其转换为数组
 
8、定制我们自己的查询结果
只显示age <= 28的并且只显示age这列数据
db.users.find({age: {$lte: 28}}, {age: 1}).forEach(printjson);
db.users.find({age: {$lte: 28}}, {age: true}).forEach(printjson);
排除age的列
db.users.find({age: {$lte: 28}}, {age: false}).forEach(printjson);
 
9、forEach传递函数显示信息
db.things.find({x:4}).forEach(function(x) {print(tojson(x));});

linux常用命令:ll字段详解

我们平时用ll命令查看一个目录下的文件和子目录的详悉信息时,会得到一个详细的文件和目录名列表.这个列表包含了文件的属性,所属用户,所属组,创建时间,文件大小等等信息. 我这里一一做个解释。

先运行一下这个命令看一下结果:

qq%e6%88%aa%e5%9b%be20161122180322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第1行:总用量(total)

这个数值是该目录下所有文件及目录列表第5个字段的和(以k为单位),也就是该目录的大小

第1字段

文件属性字段

文件属性字段总共有10个字母组成,第一个字母表示文件类型,如果这个字母是一个减号”-“,则说明该文件是一个普通文件.字母”d”表示该文件是一个目录,字母”d”,是dirtectory(目录)的缩写.请注意,一个目录或者说一个文件夹是一个特殊文件,这个特殊文件存放的是其他文件和文件夹的相关信息.

如果该字母是”l”,表示该文件是一个符号链接.符号链接的概念类似于windows里的快捷方式.字母”l”是link(链接)的缩写.在UNIX类系统中,一个文件可以有多个文件名,一个文件的多个文件名之间互称为硬链接(hard link).这些文件头可以指向同一个文件,删除其中一个文件名并不能删除该文件,只有把指向该文件的所有硬链接都删除,这个文件所占用的空间才真正被释放,该文件才真正被删除.这和windows是有很大区别的,windows中不允许一个文件有两个以上文件名,如果存在这中情况,则被认为是文件系统错误.如果你以前在windows下玩过DEBUG就知道,可以用DEBUG修改一张软盘上的根目录,使一个文件同时具有两个文件名.但是修改好后用 scandisk监测的时候会被认为是交叉链接错误.

开头为b的表示块设备文件(block),,设备文件是普通文件和程序访问硬件设备的入口,是很特殊的文件.它的没有文件大小,只有一个主设备号和一个辅设备号.上面的hda1就是一个设备文件,具有主设备号3和辅设备号1.表示第一个硬盘第一个分区.

另外,如果第一个字母为c表示该文件是一个字符设备文件(character),一次传输一个字节的设备被称为字符设备,比如键盘,字符终端等,传输数据的最小单位为一个字节.一次传输数据为一整块的被称为块设备,比如硬盘,光盘等.最小数据传输单位为一个数据块(通常一个数据块的大小是512字节).

第2字段

文件硬链接数或目录子目录数

第3字段

文件拥有者

第4字段

文件拥有者所在的组

第5字段

文件文件大小(以字节为单位)

第6字段

文件创建月份

第7字段

文件创建日期

第8字段

文件创建时间

 

第9字段

文件名

linux下php7安装redis扩展

1.准备工作

其实redis对于php7的扩展早已经有了,下载地址:

https://github.com/phpredis/phpredis/tree/php7

下载完成后,上传到linux中,解压一下,然后cd进入目录,准备安装。

2.配置安装

先使用phpize命令收集php相关信息

[root@localhost phpredis-php7]# /usr/local/php7/bin/phpize 
Configuring for:
PHP Api Version:         20151012
Zend Module Api No:      20160303
Zend Extension Api No:   320160303

然后配置信息

[root@localhost phpredis-php7]# ./configure --with-php-config=/usr/local/php7/bin/php-config

最后直接执行make && make install

当最后看到这个得时候,说明已经安装成功了。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3.配置php扩展

[root@localhost bin]# vim /usr/local/php7/etc/php.ini

在php.ini最后加入以下配置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 

 

 

extension_dir="/usr/local/php7/lib/php/extensions/no-debug-non-zts-20160303/"
extension="redis.so"

使用phpinfo函数测试是否安装成功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看到上图的话 说明你的redis已经安装成功了。

4.编写php代码测试

<?php
$redis = new Redis();
$redis->connect('192.168.80.3','6379');
$redis->set('name','ljw');
$res = $redis->get('name');
var_dump($res);

Linux下安装redis

redis作为nosql系列中的一个产品,现在应用也很广泛,这篇文章介绍下linux环境下怎么安装redis.

1.源码包下载上传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 

 

我这里已经通过ftp把这俩个源码包上传到了我的linux中/usr/local/src目录中,这里说一下 phpredis是php操作redis的扩展,第二个才是redis的源码包。

2.解压安装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 

 

 

 

解压完成后进入目录直接执行make命令进行编译,稍等。。。

编译完成后,指定下安装目录进行安装   一般安装到 /usr/local/redis/目录下。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 

 

 

安装完成后,我们还需要做的一步是 把redis配置文件 复制到/etc/redis下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 

 

 

 

3.启动以及配置redis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说明一下安装目录redis bin目录下redis-cli是客户端启动 redis-server是服务端启动

这个时候redis已经启动了,

注意的是redis启动后会占据终端服务窗口,使用ctrl+c退出,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让redis在后台运行,打开/etc/redis/redis.conf修改配置文件即可,把daemonize 修改为yes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这个时候在使用配置文件启动redis,它就会在后台运行了。

[root@localhost bin]# ./redis-server /etc/redis/redis.conf 

4.查看redis是否启动,以及关闭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//关闭命令
pkill -9 redis-server

5.使用客户端命令连接redis

qq%e4%ba%94%e7%ac%94%e6%88%aa%e5%9b%be%e6%9c%aa%e5%91%bd%e5%90%8d

 

 

 

 

这里的-h  就是主机名 也就是我当前ip -p是端口号

测试么问题,说明redis已经正确安装。